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十三五”规划
作者:信息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是宜昌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创建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全国食品安全城市的攻坚期;是中心完成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的转型期。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老龄化,公共卫生面临多重问题和挑战。科学制定和实施好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建成健康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推进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分析
 
“十二五”期间,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中心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创新工作,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健康和谐宜昌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二五”发展评估
 
1.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中心现有三个工作区,占地面积24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中心现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1.26%,较“十一五”末增加17.26%;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数的91%,较“十一五”末增加9%;高级职称4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的25.15%,增加专业技术二级专家4人,三级专家2人。有国贴、省管专家、市高层次优秀人才、青年科技奖等15人,较“十一五”末增加4人;有省专科学会副主委5人;硕导教授37人,较“十一五”末增加15人。
 
截止2015年底中心净资产为5299万元,较2010年末的3250万元增加2049万元,增长63.05/%。截止2015年12月31日,中心非流动资产总价值4144万元,与2010年末2,796万元相比较,非流动资产增加1348万元,增长48.21%。专用仪器设备363台件,价值1,661.29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40.28%;一般设备930台件,价值731.47万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17.74%。
 
“十二五”期间,科研项目获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立项6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宜昌市科研项目立项10项。鉴定课题8项,其中1项达国际先进水平,7项达国内领先水平。科研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预防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专业技术人员在各级杂志发表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总计479篇。“十二五”以来,组织完成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148项重点疾控项目,提升了中心能力,促进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在各项技能比武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心选手先后3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技能比武,在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获个人综合三等奖,技能操作三等奖,湖北省代表队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全国团体二等奖;参加省级技能比武8次,获得团体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媒生物、卫生检验、职业卫生、结核病防治等多个学科、专业在湖北省名列前茅。
 
五年来中心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集体荣誉119项次,中心职工获得个人荣誉203项次。
 
2.卫生应急能力得到加强
 
逐步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加强卫生应急规范化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打造专业齐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卫生应急队伍。中心现有8支卫生应急机动分队,各类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81个,应急管理制度18个,各类工作处置流程22种,应急物资储备率达85%。 
 
监测预警体系初建成效,疫情监测实现全覆盖,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2011年-2015年全市共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事件41起。及时有效应对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 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突发传染病疫情。努力开展12320卫生热线服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落实24小时值守制度。
 
3.传染病防治扎实有效
 
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不断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全市157家网络直报单位,网络直报运行率为100%。“十二五”期间宜昌市法定传染病发病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并继续控制在历史低水平。“十二五”期间全市报告法定传染病25种,计95603例,2015年宜昌市法定传染病发病率为468.70/10万,较2010年的537.69/10万下降了12.83%。传染病网络直报和监测预警不断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报告及时率均达到99%以上。
 
承担 “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项目”等10项国家级、省级传染病监测项目。不断完善流感/禽流感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登革热及布鲁氏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手足口病及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监测系统,进一步做好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工作。
 
4.艾滋病防治创新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机制,切实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我市艾滋病疫情居全省中等水平(2015年居第9位),病死率总体下降,其中2015年(40.98%)较2010年(51.52%)降低10.54%,社会歧视有所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高危人群检测率逐年增高,感染者及病人发现任务完成率100%。基本实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
 
在全省率先推行艾滋病防治新型医防合作模式,建立“防治管”联合管理机制,推进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健康管理,完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主动监测、分级诊疗、定点救治、全程管理”的工作流程。促进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依从性和抗病毒治疗效果。
 
5.结核病防治模式获得认可
 
我市将结核病预防控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资,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全面落实中国结核病防治策略,报告发现率呈下降趋势,四年期间下降了8.59%。“十二五”期间共筛查了66200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登记治疗肺结核患者17174例,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6.5% 和93.2%。2013年中盖结核病综合防治二期项目落户宜昌,探索出一套适合中部地区的结核病防治经验,创建了“医防合作、分级诊疗、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结核病防治模式。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表彰为2014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先进集体。
 
6.寄生虫病防治成果巩固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综合防治策略”,有效地巩固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成果。宜昌市、枝江市、夷陵区、远安县、宜都市、当阳市疾控中心先后通过了血吸虫病实验室规范化建设达标验收。自2010年起,我市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2015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7.免疫规划成效显著
 
进一步完善免疫规划工作体制,从政策支持、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工作经费等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保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免疫规划工作体系,实现了预防接种及相关监测全程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全市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基础免疫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以乡镇为单位调查接种率达90%以上。疫苗可控制疾病发病率水平进一步降低,全市继续保持无脊灰、无百日咳、无新生儿破伤风状态,乙脑、流脑、甲肝、肺结核、乙肝等疾病的发病率维持在很低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5岁以下儿童乙肝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
 
8.病媒生物防制保持领先
 
五年来,规范开展重点单位病媒生物监测2500余家,四害密度监测覆盖率达100%,四害密度常年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社区创建项目自2013年起列入健康宜昌重点建设计划,为城区病媒生物防制探索新思路、新模式,工作经验在全省交流。新建成200平方米的病媒生物实验室,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病媒生物标本室进一步提档升级,稳居国内一流水平。
 
9.公共卫生监测深入开展
 
大力提升了公共卫生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专业能力和水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城市与农村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居民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重点职业病哨点监测等各项工作全面开展,专业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优势突出,中心先后完成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续展。2011年到2015年间,开展各类卫生监测和评价工作216家(次)企业5400点次,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五年间,共对52个建设项目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或现状评价,为我市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除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外,枝江市、长阳县、五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加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及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工频电磁场对人群健康影响动态研究项目等顺利实施。
 
10.检测能力持续提升
 
2011年中心再次省内最高分通过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市级甲等实验室复评审;2012年中心首次顺利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2013年马蓓蓓名医工作室正式挂牌;2014年中心被确立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宜昌分中心。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计量认证、等级评审等一系列活动,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伴随中盖结核病防治项目、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项目落户宜昌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一大批高端设备引进实验室,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市流感监测实验室寄送的一株流感毒株(B/湖北伍家岗/158/2009)经过国家流感中心参比实验室层层筛选,成为流感B型yamagata亚型中国代表株,用于制备标准诊断血清和疫苗成分推荐。
 
11.慢病防治逐步加强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绩显著,2011年至2015我市13个县市区通过省级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考核;碘盐覆盖率99.80%,碘盐合格率96.80%,合格碘盐食用率96.60%。
 
慢病监测体系逐步健全,死因监测进一步完善,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开展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2011至2014年,我市城区人均期望寿命分别为75.4、75.96、76.34、77.28岁。宜昌市伍家岗区成为国家级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通过监测掌握了宜昌市的重点慢性病及行为危险因素现况。肿瘤和心脑血管事件监测体系初步建成。2015年12月25日宜昌市慢性病综合防治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截止2015年,宜昌市共有2个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一个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宜昌市慢性病防控从点到面,从单一到丰富,为宜昌慢性病防控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成绩斐然
 
“十二五”期间,我市健康教育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学科地位明显提升,工作模式由传统的健康宣传向行为干预、健康促进模式转变,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覆盖面广的健康促进新机制。
 
成功创建成为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唯一一个“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示范基地”;首批通过湖北省健康城市考核验收;成功承办湖北省首届健康促进大会;撰写的《健康入万策,全民动起来》宜昌市健康城市创建案例推荐至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进行交流和展示;邀请全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来宜举办健康大讲堂,受众达到20余万人;组织开展第十届“健晨杯”中老年剑拳操舞全国公益大赛宜昌地区选拔赛并协办在宜昌举办的全国总决赛。
 
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形成了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建立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工作体系, 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公共政策、制度和规范。实现了健康教育传播多元化, 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导向作用。全市控烟工作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无烟单位和无烟场所,全市所有医疗机构达到无烟医疗机构标准。市民的健康知识总知晓率达到85.78%,居民健康行为总形成率为81.2%。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0%。
 
13.健康体检服务广泛开展
 
投入近100万元突出便民、规范、社会宣传引导对体检服务中心进行内外环境改造,实现了体检服务信息化、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常规化管理,提升了健康体检服务能力和社会健康教育能力,获得社会广泛好评。2011-2015年,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年均体检人数达到40000人次。为153家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健康检查21900人次,接待受理疑似职业病患者1246例。诊断职业病1195例。美沙酮门诊累计治疗30万人次。与2家保险机构签订健康管理合作协议,开展健康体检643人次。
 
14.健康管理转型发展初步完成
 
2013年宜昌市在省内率先由市编办下文挂牌成立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由宜昌市卫生计生委下文明确了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9大职责;同时宜昌市卫生计生委成立了宜昌市健康管理技术指导办公室,挂靠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健康管理业务技术指导的组织协调工作。
 
积极主动宣传,推广健康管理理念。应用健康管理工作简报、健康管理中心网站、“健康宜昌城”官方微信、微博等载体以及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基地平台宣传健康管理政策、工作动态,普及健康管理理念与知识。
 
积极开展宜昌健康管理模式探索,明确提出以健康管理试点建设为抓手,将健康管理植入城市治理体系,以“两城”(全国健康城市、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健康管理,将健康管理纳入“健康宜昌”全民行动计划,以政府主导推行健康管理。
 
积极探索“一主两专”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联合服务新模式。积极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合力做好中高端人群健康管理。组织编印《2014年宜昌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系统反映我市居民健康现状及变化趋势,为政府科学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2015年12月25日《2014年宜昌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坚持推进健康管理信息化,努力打造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健康智能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作为宜昌智慧城市子项目正式立项并启动。
 
(二)发展环境及形势分析
 
国家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10多年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辉煌成绩,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挑战、新变化、新课题,新模式。
 
1.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新要求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并丰富,健康成为政府、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开展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这一重要的战略部署,2013年在全省积极推进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宜昌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国健康城市和全国食品安全城市目标。
 
2.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新挑战
 
一是城镇化加快带来的新挑战。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进一步加大,这些都带来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宜昌市是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构想。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管理、各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等将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是老龄化加剧带来的新挑战。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市老龄化程度始终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老年慢性病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是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新挑战。“互联网+”健康模式正逐步进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互联网+”模式为疾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新兴信息技术成为摆在各级疾控中心面前的新课题。
 
3.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定位与管理提出新变化
 
2011年以来《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然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上述政策在我省缺乏相应实施意见,在我市落实不够。虽然财政拨款逐年增加,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机构正常运转,需要靠有偿服务来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正逐步失去创收能力,2015年下半年省政府取消了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实施绩效工资后,基层疾控机构的薪酬待遇影响人才引进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人才流失加剧,检测检验、现场流行病学、信息化技术人才稀缺。
 
4.不容忽视的传染病防治形势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新课题
 
我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症等新发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不断增加。本地麻疹、手足口病、乙肝、感染性腹泻病等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我市中盖结核病防治政策性文件2015年到期,新政策未能进入新常态,项目成果的固化面临挑战。我市艾滋病重点人群疫情上升较快,干预工作难度加大,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性传播的方式趋向隐蔽,高危行为人群“知行分离”现象较为严重,干预手段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5.慢性非传染病发病居高不下对公共卫生工作提出新模式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改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传染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我市慢性病主要表现为:慢性病患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2014年慢性病所导致的死亡已经占到我市总死亡数的87.82%。慢性病危险因素更加复杂多样,除吸烟、过量饮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外,环境污染、压力增大、精神紧张等也正成为慢性病发生发展的不可忽略因素。目前,政府主导,预防为主、医防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正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从以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工作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重点的工作模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步入转型发展期。
 
二、“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抢抓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机遇,紧紧围绕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全国食品安全城市的决策部署,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的重点和任务,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事业科学发展。以建设区域性公共卫生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为目标,牢固树立“公共卫生治未病”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有效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服务能力,顺利完成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为宜昌市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主要依据
 
(一)《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
 
(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
 
(三)《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
 
(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
 
(六)《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
 
(七)《宜昌市卫生计生委关于明确宜昌市健康管理中心主要职责的通知》
 
四、“十三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抓国家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机遇,围绕宜昌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全国食品安全城市对公共卫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职责,顺利完成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转变,不断加强中心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建成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区域性公共卫生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二)具体目标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8%以上,本科学历达到76%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保持在9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均达100%,及时、规范、有效处置率达100%。 
 
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无甲类传染病发生。
 
最大限度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有效遏制经性传播,持续减少经吸毒传播,基本实现阻断经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降低新发感染和死亡,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市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进一步巩固结核病防控模式,争创全国结核病防治综合示范点。耐多药肺结核筛查率达到90%以上,肺结核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消除血吸虫病,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
 
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消除麻疹,进一步降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以乡镇为单位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加强慢性病防治,实现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率100%,城区恶性肿瘤报告覆盖率达到100%,心脑血管事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
 
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网报率、规范管理率均达到100%,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与职业病诊断结果符合率达到95%,职业病诊断鉴定率控制在5%以内。
 
宜昌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
 
全面推进健康管理工作,实现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签约式管理服务,签约式服务辖区居民覆盖率达到45%,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打造可复制,引领全省健康管理模式。
 
五、“十三五”发展策略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好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文明创建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管理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将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由单一疾控机构防控疾病向医防合作防控疾病转变、由一病一策向多病综合防治策略转变的“三个转变”理念落实到疾病预防控制及健康管理工作中。
 
三是坚持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加强实验室检测、现场流调、监测评价、风险沟通、社会动员、信息化等疾控核心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非传染病防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生活饮用水监测能力建设。
 
四是坚持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公共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性质,紧抓我市创建全国健康城市、全国食品安全城市机遇,围绕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需求的健康问题,认真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科学研究、教育培训职责。
 
六、“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创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按照“一案三制”要求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提高卫生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实现应急指挥调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应急值班和接警、卫生应急演练、应急技术支撑、会议会商决策、应急物资管理、卫生应急洗消八大功能。
 
继续推进卫生应急组织管理和预案体系建设。健全优化“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卫生应急技术指导,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网络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规范化建设。
 
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业务资源和专业信息管理系统资源,逐步实现市、县卫生应急决策指挥平台互通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和长效的运维机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系统提供专业技术支撑,逐步实现卫生应急管理、指挥与决策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规范化。
 
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应急专家库建设;继续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和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配置现场处理所需的车载仪器和通信设备设施,强化培训演练和评估,提高快速反应、应急救援、现场处理的能力和生存保障能力。
 
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完善覆盖全市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继续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建立公共卫生风险动态数据库和分布图。逐步建立完善健康相关症候群、病媒生物、学生因病缺课、水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相关信息舆情等监测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实现预警信息共享利用和分析研判功能。
 
(二)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
 
一是加强传染病监测与重点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保障传染病直报网络的高效运行,不断健全夯实传染病监测系统。确保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运行率为100%;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率城区低于2%,县市低于4%。同畜牧、出入境检疫等部门开展联防联控工作,健全完善新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机制,加强对人畜共患病、新发和再发传染病、输入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的预测预警和科学研究;加强流感/禽流感监测,提升病原检测能力;加强登革热、布病的监测与防治;加强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监测,严防甲类传染病在本地出现暴发。
 
二是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完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创新防治工作机制。普及防艾知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开展娱乐场所100%安全套项目以及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高综合干预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减少新发感染。切实提高随访管理的规范性,诊断发现并接受规范随访管理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75%以上,最大限度减少传播风险。开展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动态监测大学生艾滋病疫情变化趋势,建立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机制;推进艾滋病防治新型医防合作模式,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
 
三是进一步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巩固中盖结核病防治成果,争取由试点上升为综合防治示范点。健全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全面实施遏制结核病控制策略。进一步减少结核感染、患病和死亡,切实降低结核病疾病负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疑似患者的主动就诊率。推广运用快速检测方法,巩固覆盖全市的耐药发现机制,遏制耐药菌传播。认真做好流动人口结核病患者的发现、登记、转诊、接收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结核病专报系统,落实跨区域结核病患者管理机制。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切实合作,共同开展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的诊断及对感染者治疗、管理和疫情监测工作。强化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全民结核病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达到85%以上。开展流行危险因素、耐药结核病防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及时推广适宜技术和方法,为全面提升结核病防治水平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四是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和其它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巩固和扩大我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全市8个疫区县市区分步通过省、市考核评估,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三峡库区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防治工作机制。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巩固消灭丝虫病防治成果。控制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做好监测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免疫预防工作。以完善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加强疫苗、冷链、预防接种服务网络等基础管理工作为着力点,抓好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置和新疫苗(如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疫苗等)推广应用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无脊灰状态,力争实现消除麻疹、控制15岁以下儿童乙肝发病水平的工作目标,全面提升免疫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六是进一步加强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加强病媒生物重点专科建设,强化对外宣传和交流,建立健全全市病媒生物防制网络。宜昌市城区成功创建除四害先进城区,指导9个县市区100%创建成为除四害先进县城。以创建国家级健康城市为契机,在主城区扩大病媒生物防制示范社区工作,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评体系。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实施“病媒生物防制服务进家庭”项目。
 
(三)深入推进健康管理工作,积极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一是积极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队伍素质。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围绕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面推进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为主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程,倡导健康的公共卫生政策和支持性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促进与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素养知识,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做好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城市社区、农村健康教育工作;针对重点目标人群,开展以场所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做好控烟的干预和监测工作;开展健康素养评估和监测;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县市区”创建,积极创建全国健康城市;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学科建设力度。对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扩大对公众开放力度,开展针对不同人群差异化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宜昌市健康馆建设。
 
二是积极提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能力。充分发挥公共卫生专业的核心职能和作用,建立和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水质)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监测技术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各类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为政府决策、行政审批、社会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依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宜昌分中心建设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城镇供水条例》,积极开展生活饮水监测。
 
三是积极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宜昌市慢性病监测信息网络。以宜昌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宜昌市慢性病监测体系,建立医院主动报告,社区主动随访,疾控主动监测的慢性病的登记报告制度,主动监测死因,肿瘤,心脑血管事件等主要慢性病,绘制宜昌市慢性病疾病信息谱,为干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到2020年,实现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率100%,城区恶性肿瘤报告覆盖率达到100%,心脑血管事件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关口前移,积极开展慢性病及营养监测,积极开展脑卒中,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监测,积极开展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重心下沉,积极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参与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随访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合作,打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肿瘤等重点慢性病防治新模式,建立临床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的双向交流与合作,打破重治轻防的慢性病防控旧格局,建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跟踪干预,提高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率,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降低慢性病的复发率,提高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普及率、践行率。
 
四是积极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示范能力。积极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健康管理中的培训、指导、示范作用,打造区域性的职业人群健康监护、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健康管理创新工作的规范性示范机构。在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基础上,联合安监部门、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协作开展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新机制。加强与商业保险机构的合作,针对保险机构需求和保险人群的健康需求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从政策、费用支付方面探索保险机构购买、疾控机构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吸毒人群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积极指导并参与宜昌市“健康小屋”建设,为宜昌市居民能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指导支撑。积极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普及行动、健康维护行动、健康关怀行动、科学保健行动、健康保险推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促进行动等“健康管理六大行动”。
 
(四)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升支撑能力
 
一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升人才支撑。积极争取有关政策,落实人员编制和待遇,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培养、引进现场流行病学、信息化建设、社会沟通等稀缺专业人才。至2020年,中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学历达到18%以上,本科学历达到76%以上;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及市管优秀专家、市青年优秀科技奖和卫生计生系统高层次优秀人才达到20人次。
 
二是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提升科技支撑。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有关“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评估指标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围绕三峡库坝区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坚持开展三峡输变线廊工频电磁场对居住人群健康影响及生活环境监测,通过对相关人群的纵向研究(队列研究)和实验动物研究,进一步明确工频电磁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围绕政府重视、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创新研究,探索开展我市饮用水污染状况调查研究、饮水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研究、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食品安全状况动态监测分析研究等科学研究。
 
三是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努力提升检验支撑。根据《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16个功能实验室,建成独立的细菌检测实验室、病毒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疾病检测中心,创造条件力争建立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配置率力争达到市级要求的100%,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检测能力,满足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健康危害因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快速现场处理、实验室检测等的要求,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数据。争创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打造区域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实验室、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力争达到106项水质检测能力。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
 
四是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信息技术支撑。积极探索 “互联网+”模式在疾病预防控制及健康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完成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改造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建立公共卫生地理信息系统。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安全体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改变“重系统轻数据”的思维模式,结合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业务数据的分析、利用。建立基于海量数据的数据仓库,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多维度数据分析,预测疾病发生、发展的趋势,形成咨询报告、绩效评估报告和决策建议。
 
七、“十三五”重点项目
 
(一)实验室能力建设项目
 
争取政府投资兴建10000平方米的卫生检验实验大楼,建设一批传染病病原检测、健康危害及相关因素检测、标本及菌毒种库等专用实验室,争取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建设立项。重点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和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建设。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
 
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安全工作规范》,依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湖北中心宜昌分中心建设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心,负责我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负责食品安全事故中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问题食品或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行检验和风险评估。
 
2.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
 
依托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建立完善病原微生物实验平台,打造区域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中心,逐步实现“六化”(方法标准化、技术快速化、管理有序化、质控规范化、标本微量化、操作自动化),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提供技术支撑。
 
(二)宜昌市12320卫生热线建设项目
 
加强12320卫生热线建设,更好地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时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咨询需求,规范受理各类公共卫生问题的举报与投诉,落实人员编制、工作经费、运行机制。承担健康咨询、卫生应急值班、政务值班等职责。
 
(三)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能力建设项目
 
对全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扩大对公众开放力度,提升接待能力,开展针对不同人群差异化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宜昌市健康馆建设,居民健康监测服务站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技术指导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及应用项目
 
积极参与我市人口健康信息化项目,建立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拓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内涵,将诊疗服务、公共卫生管理、健康监测等信息纳入其中,通过健康管理信息平台综合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慢性病管理率,降低传染病漏报率,减少聚集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为社会公众提供卫生信息检索服务,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信息;逐步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目标。
 
(五)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项目
 
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建设,建立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放射卫生技术服务、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人群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区域性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对重点职业病的监测与预警,健全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推进职业病防治信息化建设,制定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规划和计划,健全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体系和网络。积极推进职业病健联体建设,探索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新模式。
 
八、“十三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按计划分步实施
 
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和目标的按期完成,中心建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根据规划目标和有关项目实施方案要求,确定年度工作计划,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和规划实施进度,及时修订和调整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
 
(二)加强经费争取力度,规范经费使用
 
积极主动争取政府专项建设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规划实施的进度要求及中心财务收支情况,合理安排经费。加强经费使用过程管理和审计工作,确保经费规范合理使用。
 
(三)加强规划实施质量,全面实施项目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的质量,全面推行项目化管理,落实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平、公开、按劳取酬的绩效分配制度。
 
(四)加强对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作中心内容,突出新亮点、新特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宣传,不断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与健康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五)加强监督管理,实施责任追究
 
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工作推进不力,不积极履行职责导致规划不能按计划实施的,实施责任追究。


 


上一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 返回列表